又是一年万物萌生之季,当我们流连于美丽的春花之时,在我们脚下,土壤正孕育着蓬勃的生命力。土壤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如同阳光、空气、水体一样,就在我们身边,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玩的东西。“万物土中生”,在我们这颗星球上,正是依靠着几厘米厚的土壤,创造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生态系统,为各种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不断加大,多至40%的土壤正在退化,生态功能也逐渐丧失,这将有可能危及32亿人的粮食安全,也对气候问题、生物多样性提出了新挑战……
如何正确认识土壤?如何保护我们脚下的土地?带着这些疑问,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的孩子们走进了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环境资源与土壤肥料研究所,这也是浙江省科协联合省农科院开展的“走进”系列土壤专场活动。
从97块土壤标本认识浙江
【资料图】
“七山一水二分田”,是浙江地形的缩影,也体现了浙江耕地资源的宝贵。如何珍惜现有的这“二分田”,科学管理土壤,显得尤为重要。孩子们首先来到农业管理与土壤演变展示馆——浙江省科协双千助力双减科普教育基地,这里有浙江省97块典型土壤标本,还有一张张老科学家们宝贵的科学研究手稿,红壤、海涂改造前红壤荒漠和白茫茫的海涂照片,以及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奖状。不同颜色和形态特征的土壤标本让孩子们惊奇不已。
“浙江的土壤类型非常丰富,其中红壤和黄壤占了50%以上”,邹平博士给孩子们介绍了浙江特色的土壤,红壤在全省分布面积最大,适合种植茶、果等经济特产;而潮土类则分布在滨海平原、水网平原和河谷平原,土质肥沃,是我省种植粮食、棉麻的重要生产地。水稻土类作为一类深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水耕人为土,在浙江省内分布极为广泛,有着丰富的土壤类型。还有在浙江沿海地区出现的滨海盐土,就是由海相沉积物发育形成的剖面含盐的土壤。
邹平博士告诉孩子们,土壤是有生命的,是一个运动着的、有生有灭的、有进有退的历史自然体。我们现在看到的土壤,都是经历了生成、分解、迁移和淀积等复杂过程,最后形成的。
从4个科学实验进一步认识土壤
参观完展示馆,就到了孩子们非常期待的实验环节,老师们笑称这是“玩泥巴”。不过,这些小泥巴里可有大学问。
想“尝尝”土壤的味道吗?土壤是酸的还是咸的?在王峰博士的指导下,孩子们自己做起了土壤待测液,并通过pH仪进行土壤酸碱度的测量,了解了土壤基本的理化性质。
土壤和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养分物质循环有着重要影响,那怎么通过植物来把土壤“养肥”的呢?孩子们观察着自己手中的豆科绿肥植物根系,徐静博士告诉大家,这些植物根部的小突起就是根瘤菌与植物根系共生形成的根瘤,它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供植物营养,而当这些绿肥植株还田后,更可以为后茬农作物提供有效养分。除了我们肉眼可见的动物、植物,土壤里还有很多我们看不见的微生物。徐静博士通过展示各种细菌培养平板,让孩子们看见了土壤中分离出来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对土壤肥力的作用也很大噢。
最后,孩子们还在王峰博士的指导下自己种了玉米。“我们种作物的时候需要施肥,大家知道有机肥和化学肥的区别吗?”其实,化学肥料可以更直接地给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而有机肥料更多地是给土壤提供营养。通过施肥、浇水、播种过程,孩子们也更进一步认识到了植物和土壤的关系。
“老师,观察微生物的荧光蛋白是怎么来的?”“老师,根瘤菌是怎么固氮的?”实验过程中,孩子们一边动手一边向指导老师提出各种问题,也积极回答了老师在实验过程中的提问。活动尾声,邹平博士还给大家介绍了世界土壤日,希望孩子们能够认识到健康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