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1日,天津港全物联网集装箱码头的岸桥。图/新华社
据新京报报道,《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于近日印发,这也是北京优化营商环境的第6版改革方案。方案提出,将共同营造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助力区域协同发展。
(资料图片)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程度不断加深,经济融合进程持续加快,企业跨区域经营日益活跃,企业人员异地办事渐成常态。在这样的情况下,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政务服务合作,破解制约区域市场主体经营发展、人员流动等体制机制性的障碍,就变得格外迫切。
此次发布的6.0版实施方案,聚焦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和统一大市场建设,在区域商事制度协同改革、协同监管、政务服务合作、跨境贸易协同开放发展等方面做出相关规定。这也意味着,京津冀营商环境协同发展,有了具体的操作方略。这对于三地的企业和民众来说,无疑是利好举措。
行政区域有边界,而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则可能需要突破行政局限。这也要求,不管是商事制度,还是行政监管,抑或是跨境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都应遵循区域协同的内在要求,多一些协同意识、合作理念以及互认互通。
以协同监管为例,此次实施方案提出,京津冀全面统一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实施“首违不罚”事项快速办理。
自2021年10月1日起,《京津冀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就开始施行,此次实施方案则再次在全面优化营商环境语境下,对此予以强调落实。
裁量基准统一了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等7类53项税收违法行为的处罚标准。
税务执法裁量“一把尺”,解决了此前三地税务机关因判断违法行为轻重考虑因素不同、裁量标准不一所导致的“同事不同罚”问题,减少了税收执法活动中的主观因素。
此举无疑显著增强了京津冀税务执法制度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也让纳税人感觉更踏实。
▲2023年3月23日,在石家庄高新区河北智昆精密传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对减速机配件进行激光打标。图/新华社
京津冀协同发展9年来,区域商事制度改革取得一系列成效,开办企业便利度显著上升,市场投资活力迸发,就业人数和纳税也增长显著。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先手棋”,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不可或缺。
此次实施方案,针对市场主体相关数据、信息、资质等互认互通上的堵点,做出了具体的制度安排,有望全面提高区域要素协同配置效率,进一步释放企业发展活力。
比如,推动实现京津冀企业注册登记、营业执照遗失补领换发等业务“跨省通办”,推动商事登记领域电子营业执照互认互通;符合条件的企业“一键迁移”涉税信息,无需办理税务注销再开业……
区域协同发展离不开人员的流动,让办事民众享受到高效快捷的政务服务,也绝非小事。此次实施方案,特别强调19项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包括新增临时居民身份证办理、子女投靠父母户口迁移、社保缴费、公积金补缴等。这些与民生紧密相关的措施,极大地方便了异地办事的民众。
如今,京津冀区域GDP超过10万亿元,已成为国内最重要的经济引擎之一。加快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将在全国发挥重要引领作用。下一步,如何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中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在政务服务协同方面先行一步,这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课题,也是着力推进的改革步骤。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杨许丽
责任编辑: